2024年寒假-伦敦大学学院访学分享

2024年寒假-伦敦大学学院访学分享

      “冬日温暖的阳光,洒在伦敦的角落,惹得一丛丛小花灿烂绽放。泰晤士河沿着千古不变的轨迹在伦敦中央划破一条碧绿,倒映着伦敦人的优雅生活。踩着冬日午后的阳光,在伦敦暖暖的大街小巷上闲逛,你会在远远的地方就闻到丝丝熟悉的茶香,会听到轻轻的交谈。伦敦的居民享受着与其他人不一样的优雅生活,他们会在暖阳下坐在藤椅上看看报纸,与家人在一起喝喝下午茶吃吃点心......”

      在与中国有着8个小时时差的伦敦,正在访学的同学们是否也在享受着这样慢节奏的生活呢?让我们来听听同学们的声音。

--周同学

    起笔之前翻了很久的相册,放空一样地在脑子里回溯到一个月以前。彼时拎着箱子奔波劳累的小女孩必然不会想到,未来等着她的,是过往二十年来从未领略的镏金岁月。想要写下什么时脑海里响起来《白鸟过河滩》。讲实在的,几乎每一趟路程都要哼一嘴这首歌。“白鸟白鸟不要回头望,你要替我飞去那地方”,不同的是,这一次真的乘着巨大的怪异的机械白鸟,跨过宽广的“河滩”,成为卑鄙的异乡人。

    初踏入大不列颠,天空恰好下起小雨,湿冷的空气被我如同救命稻草一样紧紧抓住,同故乡极其相似的天气给我带来莫大的慰藉。大抵是因为周身散发出的不安气息太浓厚,以至英格兰上空慈爱的神明不忍,总之这一路上遇到了太多善意,陌生人的问候、同队人的感情升温、学校老师的关注、小店老板的友善攀谈……人确是群居动物,周围人的行动像厚实的天鹅绒,裹我离开伦敦不时降临的一场又一场烟雨。

    虽然排斥把某趟行程说成灵丹妙药,但环境的骤变与课程的加持,让英语口语听力和社交能力的突飞猛进成为必然。日常生活里的交流不必多说,为了完成课末报告东奔西跑地寻找本地人做问卷调查,课程最后官方又正式的presentation,既是练习口语的测验,也是培养自信的机会。

    在交流过程中,我意识到文化差异是影响沟通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价值观、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我努力了解和尊重他们的习俗,避免在交流中产生误解和冲突。同时,我也向他们介绍了我国的文化,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和友谊。

    过去十九年,我始终对“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深信不疑,乐观又悲观地觉得生命里的人总归来了又走,不必为熙熙而欢欣也不必为攘攘而垂泪。在这趟旅程结束时,好像有什么东西改变了,过年时给大家准备新年小诗,羞怯又欢愉地挥动问好的手,分别一日不断按下的快门键。爱出者爱返,反之亦如是。

    “和往事说再见/鸟儿在森林中/它们要去来时地方”,结业那一天我把这句话写在日记里,回忆至此,我决定也用这句话给这份心得画上句点。我信未来广大,但这段经历永远不可磨灭,永远值得怀念。

微信图片_20240227170337 微信图片_20240227170335 微信图片_20240227170338 微信图片_202402271703371



--刘同学

    在2024年1月20日我们坐上了去英国的飞机,开启为期28天的短期访学活动。前三周我们学习语言,最后一周我选择的是教育心理学。

    前三周我们主要了解了英国,在了解英国的同时提升了英语水平,Andy非常和蔼可亲,而且备课很认真,每次教学都给我们准备教案,有时还会玩一些小游戏来激发我们的兴趣,如用Kahoot进行抢答,里面设置了许多关于英国的问题,如英国人流量最多的地铁站是哪里,最深的地铁站是哪里,有多少路线是露天的等等;还用小纸条让我们在上面写名人或者著名景点,分为两组进行你说我猜;为了测试上课词汇量掌握情况,还会将大家分为四组,每组派一个人上去,下面的人解释词语,上面的人猜等等,这些活动让我收获了许多,在Andy的互动鼓励下,我更敢大胆地张口说英语了。最后我们还进行了一个research,并将问题和答案做成了report以及ppt进行汇报,这有效地锻炼了我组织协调能力,也提升了我的口语和书写水平。

    最后一周的教育心理学一共有6个主题,第一个是心理学及神经科学在教育中的应用,第二个是大脑与行为的发展,第三个是教育心理学当代热点,第四个是教育心理学核心话题,第五个是基于精神病理学研究教育中的个性差异和区别,最后一个是在教育汇总建立心理健康适应。我最喜欢的是第二个和第五个,我们的教授是Roberto和Andrew,他们真的真的非常有学问以及很幽默有趣!我超级喜欢他们!Roberto的语速相对较慢一些,Andrew的就要快一点,所以Andrew的有些没怎么听懂,但大致都能知道在讲什么。这是我第一次把心理学与神经科学联系在一起,是一个新兴领域,而且我认为心理学是非常重要的,不论是对于孩子,父母,学生,老师还是平民与领导者,一个健康的心理比任何都重要,但中国的心理学发展相对较为缓慢并且大家都不太愿意承认自己心理有问题,以至于现在很多人都有心理问题而不自知,一直被忽视。将神经科学与心理学联系起来能使心理学的研究更为科学,有理论支持,希望以后如果有机会我能参与其中的学习,并将更为先进的心理学带回中国,促进其发展。

    我非常有幸能参与这次的短期访学,它对我意义十分重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规划好了我的未来,非常感谢端深教育集团,我们学校,UCL以及我的父母,让我有机会去UCL学习并了解到更先进的心理学。

微信图片_202403211031351 微信图片_202403211031361 微信图片_202403211031362 微信图片_202403211031363



--来同学

    今年寒假的UCL访学项目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也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一切都恍如昨日。从在学校网站上看到这次项目到确定报名,我几乎没怎么犹豫。我知道这正是我所等待的,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也清楚地明白对于从未独自出过国的我来说,这是一次冒险,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可能会遇到困难,也可能会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虽然也会担心前方的未知道路,但是内心也想看看自己在没有家庭保护的情况下,能够到达什么程度。在20岁的年纪,我需要不断试错,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我也渴望能够真正走出舒适圈,在大洋彼岸打开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新篇章。

    在UCL,我接触到了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学术思想,也深刻地体会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魅力。我的两个老师Carla和Josh都是特别好的老师。在课堂上,我们几乎不需要时间来适应他们的教学方式,瞬间就能被代入到课堂中。我们可以随意提出自己的见解,老师也会非常有耐心地聆听并且给予我们鼓励。在教室里,老师和学生也不仅是传统的师生关系,更多情况下是以朋友的姿态相处,畅所欲言。经过四周的学习,我渐渐明白,原来课堂的氛围可以是这样轻松和愉悦的,原来知识并不是一定要通过死记硬背才能获取的。在上课之余,Carla会给大家分享关于伦敦生活的一切有意思的故事,会以知识竞赛的方式让我们了解彼此。Josh会带领我们走出课堂,用眼观察,用心感受。

微信图片_20240228144951 微信图片_20240228144953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Carla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设计调查问卷,并且让我们在校园内随机访谈。在访谈前,我们心里都有一些忐忑,害怕不会像我们期待的那样顺利,但万事开头难,在采访了一两个同学以后,我们发现大家都满怀善意,愿意帮助我们完成这次活动。这也将会是我在这个项目中珍贵的回忆。

    这次项目中,我还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学。大家来自不同的省份不同的学校,却因为缘分相聚在一起,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自己的闪光点。在课堂上,我们互帮互助,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作业。在课后我们会一起相约打卡各种著名景点,用脚步丈量天地。

    在伦敦的每一天我都过得非常充实且愉快。除了上课,我参观了许多知名的博物馆和历史遗迹,了解了英国的历史和文化。此外,我还尝试了许多当地的传统美食,炸鱼薯条不愧是英国名菜,只是偶尔也会想念家里的饭菜。

    不管多远的距离,越努力就越靠近。回首这次访学经历,我深感收获颇丰。不仅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收获了许多朋友。在登上回国的飞机前,我们聚在一起约定就算项目结束了我们的友谊也必定经久不衰。

    生命是一场奇幻的冒险,只要拥有勇敢这个品质,就可以绽放属于自己的精彩。我相信这次经历会成为我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微信图片_202403211520171 微信图片_202403211520172 微信图片_20240321152018



--杨同学

    在2023年末通过学校提供的报名机会参与了伦敦大学学院研学的这个项目,在UCL学习的这一个月让我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知识,也体会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结交了很多要好的朋友,这对于我来说永远都是一段宝贵的,发着光的回忆。

    学习上:在学习上我报名了四周的课程,通过前三周的英语学习大大的提高了我的英语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我渐渐意识到,虽然我身处在伦敦这样一个陌生的全英环境,但只要我勇敢的张开嘴巴去表达自己,就会发现自己有无限的潜能,才会发现与人沟通也是提高自己英语水平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的老师不仅教我们学习词汇,还会用有趣轻松的方法让我们了解句子的使用环境,让我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自己的问题,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来提升我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在第四周,我选择了学前教育方向,老师带我们去到了学校里的托儿所进一步体会学前教育的环境,讲了关于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反馈方面的相关知识,让我们收获了很多很多。

    生活上:在生活上,对于我来说,独自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下生活一个月是提高我的自理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一个好机会,从一开始来到伦敦的陌生,到后来可以熟练的去坐地铁、坐火车、坐公交、坐缆车,可以熟练的应用Google Map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可以自信大胆的与人沟通,表达自己的想法等等,这些进步都带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更让我懂得无论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困难,只要想解决,只要勇敢的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那些以为很难的事情并不会难倒自己,与此同时我更加明白,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开阔眼界是一个人一生都要去做的事情,它会在无形之中赋予你更大的能力,给你更大的底气。

    风土人情:在伦敦的这两个月也让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伦敦的风土人情,在课余时间,我和朋友们去到了伦敦很多著名景点,大本钟、唐人街、牛街街、剑桥大学、海德公园等等、深深的被伦敦漂亮的景色所打动,我们还打卡了很多有名的餐馆,吃到了很多美食,参观了很多博物馆,看了很多话剧,在这一路上,我们遇到了很多人,老人、妇女、小男孩等等,他们的年龄、性别、样貌各不相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他们都礼貌又和善,总是会笑眯眯的问你:“Do you like London?”这一个月中,遇到的太多友善的人,收到了太多的微笑,体会到的太多的温暖,这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在过年期间,很多店铺都挂着新年快乐的牌子,唐人街挂满了灯笼,特别有春节的氛围,当我穿着我国传统服饰“马面裙”走在伦敦的大街上时,我的内心是无比的自豪的,在了解外国风土人情的同时,我也为自己能把我国传统文化带到国外而感到自豪。

    人际关系:在这趟旅途中,我结交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我们的老师也都非常友善,他们亦师亦友,让我在这样陌生的环境中时时刻刻都能感到温暖,他们让我的旅途更加的精彩!

    最后的最后,在分别之际,我还是不免自己一个人偷偷留下了眼泪,可能是为自己这一路的勇敢而感到骄傲,可能是为自己参加这个项目感到庆幸,更可能是舍不得和老师朋友相处的这段日子,但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收拾行囊,整理情绪去面对将来的日子,继续升级打怪,但在UCL的这段回忆,永远会是激励我前行的一股力量,无论是今天、明年、十年后甚至更久,我想我都会永远怀念,热爱这段日子,永远会带着这份力量坚定的走下去!最后,我真挚的感谢自己在这段旅途中遇到的每一个人,愿未来我们都会更好,小别一下,期待我们的再次相聚!

微信图片_202403211532591 微信图片_202403211532582 微信图片_202403211532581 微信图片_20240321153258 微信图片_20240321153247



--周同学

    2024年1月19日至2月10日,我在英国伦敦进行了为期三周的访学实践。此次活动使我的人生经历得以丰富,眼界得以开阔,并深刻转变了我对许多事物的刻板认知,极大提升了自身看待事物的客观性与思辨性。

    作为一个刚步入大学、还未拥有机会考英语四六级的fresh man,我却很荣幸地被分到了英语中等水平的班级。该班级的授课老师是Carla,一名个人魅力极强的意大利女性,精通多种语言,温柔耐心,幽默风趣,很受我们喜爱。她把have a break称为have a kitkat(一种英国盛行的巧克力,我后来在伦敦飞上海的飞机餐上有幸吃到),发现了我们许多在国内的英语学习环境中难以注意到的误区并进行系统的讲解、教授了地道的伦敦俚语,逐步引领我们去制作完成一份学术性report,还与我们于2月9号一起在中餐馆“三峡人家”过了个热热闹闹的年。当分别之际我被她拥在怀里时,比起煽情落泪,我更想叫Carla一声“妈”来表达对她在这三周内无微不至的关怀的感激。最后,Carla下发了一份小问卷,希望了解一下同学们在这三周的学习过程中进步最大的方面。我将该问卷快速浏览,最终决定不勾选其中答案而是选择举手,亲自补充了我心中呼之欲出的答案:“My active attitude towards learning Engligh.”是的,刚来到伦敦上课时,内向的我害怕在课堂上发言,但Carla始终耐心地引领我、热情地鼓励我;到了第二周,我开始逐渐习惯不在发言前先在脑子内编排好英文对应的文字;等到第三周,我甚至能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常常用自身的冷幽默引得大家哄堂大笑。虽然我的口语并没有快速进阶到特别流畅且无误的水平,但至少我敢于说、愿意说了,在街上需要寻求帮助时也能十分自然地进行询问。这份自信无疑是Carla带领我一起挖掘到的最棒的礼物。

    我们项目的同学也非常有趣,他们来自不同学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有邓紫棋华南地区后援会会长,有在冬季的伦敦全天身着短裤短袖的深圳师兄,有善于帮人把脉的中医药学研究生,也有意外会照顾女生且和我不约而同在UCL门口拍下一名成都说唱歌手的演出广告的烟酒鬼。我们一起连夜飞去爱丁堡,在爱丁堡城堡内围观大炮发射,在莫奈的真画前长久驻足,在点了四份黑森林焦糖布丁却端上来四盆土豆泥后大眼瞪小眼,也在小城里走散但重聚后狂奔进对方滚烫的拥抱中。回想起这些闪烁着耀眼白光的记忆片段时,还是忍不住感慨,光是回忆都如此绚烂,那当时身处其中万事正发生时的我该有多么幸福呀。

    要说这三周除学习以外让我印象最深的方面,我想,food and drink位列第一。苦练英语的我们全然没想到伦敦的餐馆并不是每家的菜单都写英语,即便是英语,也抽象得抽象。饭馆里的网通常不好,每当我们好不容易用手机将菜单翻译完 ,总会被屏幕上特殊的词语组合震惊得发笑。甚至可以说,在除了中餐馆以外的饭店点菜都是一种新型的开盲盒——你永远无法预料到服务员即将为你端上来的是怎样一盘黑暗料理。当然,这与个人口味喜好密不可分,作为一个吃惯了中餐和一直以为pasta单指中文里的意大利面的人,我在伦敦因为曾因为连续四天(共八餐)没吃到符合心意的饭菜而默默流泪,并于第五天一放学便飞奔到当地人气最旺的中餐馆咔咔炫了三碗饭。吃饭过程中,我边吃边流泪;好不容易将情绪平复,结果结账时又不争气地落下泪来——贵!实在是太贵了!最直观的表达就是:一碗红烧牛肉面折合成人民币要近一百六十元!另外,我惊奇地发现开在伦敦的中餐馆,无论是川菜还是港菜,老板几乎全是讲粤语的(我起初以为都是香港人,后来发现还有来自马来西亚的),这无疑让坐在中餐厅里咔咔吃家乡菜的我进一步有了回到家乡的感觉。

    另外,在来到伦敦之前,我也曾写过与“跨文化交流”相关的比赛发言稿。那时候的信息源几乎全部来自于互联网,出稿后还觉得自己写得很完善,殊不知互联网真假参半,唯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才是最为可靠的。本次经历无疑为我日后参加类似的比赛提供了无可替代的优秀素材。

    此次英国访学的心路历程是无法用三言两语将其笼统概括的,但我对其的喜爱与怀念可透过简略千五百字让阅读者窥略二分。是的,伦敦作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自身优缺点都十分显著。但正如我在结业report里写的那样:“Anyway, we do believe London is always an opening city. You can make use of its resources and it will give you a warm welcome whenever you want to come back.”我亦十分期待与伦敦的再会,以一个更优秀的模样。

微信图片_20240321154134 微信图片_20240321154132



--陈同学

    带着紧张、激动和期待的心情,搭乘了12个小时的飞机,我终于落地英国开启了英国访学之行。到达英国的第一二餐都是在酒店楼下的餐厅解决的,酒店的环境、地理位置、饮食都非常不错,为三周英国之行带来非常好的体验。老师们为我们安排了学姐以及当地的学生带我们熟悉当地和校园,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们对异国生活的担忧和紧张。入学第一天我们有新生欢迎会,随着总负责人David的介绍和欢迎,我开始了在UCL的课程,我的老师是Andy,一位很绅士很有英伦风范的男士。

    我们每堂课都有教案,老师每次课开始前都会把该节课的教学目标写在黑板的左侧,与国内的教学是有不同的,这种方式更有系统性准确性,能让学生更加明晰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重点,也增加了课堂效率。我们采取的是小班教学,课堂教学形式大部分是小组讨论,这有利于快速地帮助我们认识、熟悉自己的同班同学,我们在课堂上讨论时畅所欲言,但在国内由于教学形式的不同会较拘谨。课堂的氛围相比国内也是较轻松的,老师会用一些有活力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活跃课堂,衬托轻松的氛围,这一点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他们的教学喜欢在一开始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和讨论作为铺垫,让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学习,而不是直接进行生硬的教学,直接把知识强塞给学生,这样学进去的知识是印象较深,不易忘。

    在三周的课程中,我锻炼了听力和写报告的能力,和小组成员一起编撰问题去采访该所大学的学生,提升了口语,最后与小组成员一起完成了展示。收获了许多,其中最让我受益的是训练英语听力的方法,因为对于不是英语母语的我们来说,长期未处在英语环境中,是很难提升英语听力的,老师教授了我们先对要听的演讲进行大概了解,包括熟悉专业名词、提出问题,接着看没有字幕的演讲视频三次,回答自己的设问,最后对着字幕再听一遍,进行总结。学习之后,我对这种方法非常认可,觉得十分有效,并打算在之后的英语学习中继续实践。

    除了学习,我们还去了许多地方游玩,这也是访学的好处之一,有自己安排的时间,有充分的时间融入当地生活,提高自理和生存能力。我们出行都靠自身,用手机上的软件和当地的交通卡出行,虽然很累,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摸索,但是收获是非常非常大的。在访学过程中,我还收获了许多好朋友。三周结束那天,刚好是中国的除夕之夜,面临即将的分别,我和朋友们都十分不舍,那天晚上和朋友通宵聊天并打了一整晚的牌,为这次访学画下了圆满的句号。

微信图片_20240228154455 微信图片_20240228154448 微信图片_20240321111718 


      伦敦是一个充满活力与历史的城市。相信此次访学的同学们深有同感。回顾,有所获,便是此次访学最圆满的落幕。望同学们以梦为马,不负韶华。